电子势力检测是指电子势力检测环境与工具的硬件条件
电子势力检测的结果有两种用途:①表明被测者的视力状况;②对检测的样本进行视力的比较、核对和统计。
要使视力测得的结果,能起到以上的作用,那就要使电子势力检测的过程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应保持一致。要想让检测得的结果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保持一致,只有一个办法,即按规范的条件、按统一的要求进行检测。
对电子势力检测来说,测定视力的客观条件是重要的,而这些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很少有人去探究,就笔者所知,只有2本书涉及了这一问题:①施殿雄、林利人编写的《眼科检查与诊断》(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②北京市商业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写的《眼镜商品知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笔者以这两本书为底本,结合个人学习所得特作如下介绍:电子势力检测的条件大致上说有三大类。
一、客观物质条件
电子势力检测的客观条件就是指电子势力检测环境与工具的硬件条件,这些条件包括视距、亮度、指示棒等。 、
(一)视距恒定
我国现行视力表的远用视力表的设计距离为5 m,这就要求在进行电子势力检测时,被测眼与视力表1.0视标的距离应为5 m,这个距离必须保持准确和稳定。在现实中以净长5 m的房间做电子势力检测室的情况不是绝对没有,但是这种情况并不多。从理论上讲,电子势力检测采用直线距离5 m的检测条件,应该是最理想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因条件限制,再从操作方便的角度考虑,一般来说都不采用理想条件,实际的验光室,大部分是采用设置反光镜的方法,利用光的反射原理使检测在1/2设计距离条件下得以实现(图5-1)。我们假设被测者的头颅为0.15 m,头距墙0.05 m,假定反光镜厚度为0.10 m。这种视线折返式电子势力检测方法中,要想保持眼与1.0视标之间的正确检测视距(5 m),房间的净长应为2.65 m。
从以上叙述看使用直线距离长度为2.5 m的房间是不妥的。房间2.5 m的长度折返的距离为5 m,应减去反光镜的厚度(0.01 m)、视力表的厚度(0.10 m)、人眼距墙的距离(头的厚度0.15 m;头距墙的距离0.05 m)后,才是视力检查的真实距离。这个实际所能得到的检i贝0距离:5—0.01—0.10—0.15—0.05=4.69 m,比规定的检测标准距离短了0.31 m。使用4.69 m长的检测距离进行电子势力检测,所得到的视力数值显然只能作为被i贝0者的视力参照数据,并不能反映被测者的真实视力。因为在这样的测试条件下,视力数值要比实际的视敏度要高一行视标(0.1)。因此,在设置验光室时一定要注意这一问题:保证检测视距,即眼到基准视标(1.0)的视距为5 m。尽管折返式视线有一角度,但对检测距离的影响极小(较标准距离仅长0.8995 cm)。
视距恒定对于平面单页视力表来说,让每一行视标都实现与被测者眼5 m的检测视距不是绝对做不到的,但是,使用现有设备则不易做到,可能暂时也无人去做。在现实中,必须要做的就是要保持眼与基准视标的检测视线距为5 m。
(二)亮度恒定
多年以来,人们一直依照度来衡量视力表光的物理值,这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误区。照度表示的只是视力表接受的光的物理量值,而人眼接受的光的物理量值不是照度,而是视力表表面的亮度。
1.光的物理量光源在单位时间内发出的光量称为光通量,以希腊字母巾表示。
光源在给定方向立体角中发出的光通量被定义为光源在该方向立体角的光强度,简称光强,以I表示,光强度的单位是烛光。
光强度为1烛光的点光源,在单位立体角内所发射的光通量,定义为:1流明(Im);单位符号为:cd.sr,即烛光·球面立体角,或坎德拉·球面立体角。
光到达物体表面的辐射值就是光照度,简称照度。1流明的光通量均匀分布在1 m2表面上所产生的照度定义为1勒克斯(Lux),或流明/平方米(1m/m2),单位符号为:cd.sr/nf。1勒克斯也被定义为:1烛光的光源在半径(r)=1 m的球面上产生的光照度,因此,勒克斯有被叫做:米·烛光。
2.光照度光照度,是光通量均匀分布在物体表面的客观物理量,即物体表面接受到的光的物理量。但落在物体表面上的光的物理量与反射到眼内的光的量是不同的,即便是白纸也只能反射80%的光,而20%的光则会被吸收;黑纸只能反射3%的光,而97%的光泽会被吸收。因此,物体表面接受的光的物理量是不可能被视网膜都接受的。以视力表而言,正是白背景80%的反射量和黑视标3%的反射量,投射到视网膜上产生的明亮程度上的对比差异,正是这种差异直接形成了视网膜上的视标像。